在绍兴市滨海新区斗门街道,有一片土地正悄然揭开越国历史的神秘面纱——绍兴百草园遗址,这并非鲁迅笔下那个充满童趣的菜园,而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宝地,2024年6月至7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现了古河道、水井等遗迹,预示着这块地底下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秘密,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考古队迅速展开了深入的考古发掘,最终在这片2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发现了战国早期和六朝时期的两层遗迹,这一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越国文化的窗口。
遗址的发现与考古过程
绍兴百草园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2024年6月至7月,为配合当地项目建设,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了前期调查勘探,意外地发现了地下有古河道、水井等遗迹分布,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重视,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4年9月正式对该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
考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考古人员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如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等,但他们凭借着专业的知识和坚韧的毅力,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碳十四测年技术,考古人员确定这些遗迹的绝对年代分别为公元前400年和公元400年前后,分别属于战国早期和六朝时期。
战国早期遗迹的惊人发现
在绍兴百草园遗址中,战国早期遗迹的发现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两处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基址,一处为干栏式木构连排房屋,另一处则仅存木桩,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越国都城外围平民阶层建筑营造方式、结构布局及生活方式的宝贵资料。
干栏式木构连排房屋是越国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屋顶和墙体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屋顶的木构梁柱外侧覆盖着厚厚的茅草,茅草层厚约5—20厘米,由香蒲、芦竹、竹篾等层层叠压,用草绳捆扎而成,墙体则主要由纵横交错的木柱及茅草构成,木柱共9排,外层同样使用茅草层包裹,这种建筑方式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还能有效抵御风雨和虫害的侵袭。
另一处仅存木桩的建筑基址,虽然无法复原其完整面貌,但考古人员通过木桩的排列和固定方式,判断其同样为干栏式建筑,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发现,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越国建筑的风采,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越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六朝时期遗迹的丰富内涵
除了战国早期遗迹外,绍兴百草园遗址还发现了六朝时期的各类遗迹38处,包括古河道护岸遗迹、沟、砖井、灰坑等,这些遗迹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六朝时期山会平原地带先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考古发掘区东南角的六朝时期遗迹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护岸河沟,河沟围绕主河道(现为菖蒲溇直江)外缘分布,由排列规整的两列木桩组成,在这块230平方米的河沟底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丰富的古代遗存,他们称之为六朝“宝藏坑”,这里应是当时的生活废弃物倾倒处,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0多公斤。
“宝藏坑”内出土了大量果核、木炭、木材等植物遗存及水生、陆生动物遗存,还出土了陶瓷器、砖瓦、铜铁类金属器具、骨器、木器等日用器物,以瓷器居多,这些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动植物遗存中,桃核、海贝、兽骨种类丰富,经鉴定,确认被屠宰食用的狗骨78具,这表明当时社会盛行屠狗食狗的习俗,遗址还出土铜钱1900余枚,包含两汉、三国、两晋及南朝发行的钱币10余种,其中不乏稀有品类,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提供了重要线索。
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绍兴百草园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越国历史和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连排房屋遗存的保存完整性和规模,让考古人员有了难得的研究材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越国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技术,水工设施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越地先民海防和出海的新篇章,这些设施不仅体现了越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为我们研究古代海防模式和出海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遗址里不同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就像一块块拼图,慢慢构建出越国历史文化的完整框架,这些遗迹和遗物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绍兴百草园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开了战国早期和六朝时期越国历史的神秘面纱,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窗口,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更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绍兴百草园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深挖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保护这个遗址,一起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