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目标:让孩子们了解水的基本特性,包括透明度、流动性、无色无味等;通过实验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培养孩子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技能目标: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技巧;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如放大镜、量杯等)进行观察与测量。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儿童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体验发现的乐趣。
社会性发展目标:增强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表达自己想法。
适用年龄:5-6岁
活动准备:
材料清单:透明杯子若干、食用色素(红黄蓝三色)、小勺子、塑料瓶、气球、冰块模具、热水壶、小喷雾器、蜡纸或保鲜膜、橡皮筋、放大镜、量杯等。
场地布置:选择通风良好且有水源的地方开展活动,将教室划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设置为“水的性质”、“水的状态变化”、“水循环”等主题区。
教案流程:
引入环节——故事导入(约10分钟)
:老师先给孩子们讲述《小水滴历险记》的故事,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一滴小水珠从海洋蒸发到天空变成云朵再降落成为雨水回到大海的过程,在讲故事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夸张的动作表情来吸引小朋友注意力。
互动提问:讲完故事后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小水滴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吗?”引导他们回忆故事情节,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探索实践——实验探究(约40分钟)
1、水的颜色(约10分钟)
实验步骤:
1. 准备四个装满清水的透明玻璃杯。
2. 分别往每个杯子里滴几滴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3. 让小朋友们观察各个杯中液体的变化,并尝试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讨论话题:为什么加了色素后水会变颜色?如果没有添加任何东西的水是什么样的呢?
2、水的形态(约15分钟)
实验步骤:
1. 提前准备好一些冰块放入干净的塑料瓶内。
2. 然后让孩子们将瓶子握在手中感受温度变化。
3. 询问他们有没有感觉到冰凉?并解释这是因为固态水吸收了手上的热量而开始融化成液态。
4. 接下来用热水壶加热部分冰块直至完全融化成水,接着继续加热直至沸腾,产生蒸汽。
讨论话题:刚才我们看到了水从固态变成液态最后变成气态,请问大家能说出这三个过程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3、制作简易“人工降雨”装置(约15分钟)
实验步骤:
1. 先用剪刀将气球口部裁掉,只保留圆鼓鼓的部分。
2. 将其套在一个空塑料瓶口上固定好。
3. 往气球里倒入适量冷水,然后用蜡纸或者保鲜膜封住瓶口,并用橡皮筋扎紧。
4. 把瓶子倒立放置,让水慢慢渗出形成雨滴状。
5. 最后利用小喷雾器模拟下雨场景。
讨论话题:请大家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
总结分享——成果展示(约15分钟)
:请每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实验成果,并简要讲解背后的原理知识。
老师点评:根据孩子们的表现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于表现优异的小朋友可以适当发放奖品以资鼓励。
结束语:告诉孩子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不仅限于课堂之上,希望大家平时也能多多留心身边的事物,运用所学去解释日常现象。
家庭作业:
- 任务名称:《寻找生活中的水足迹》
- 任务要求:请家长协助孩子记录下一周内在家里见到的所有关于水的痕迹,比如洗碗时产生的泡泡、洗澡时溅起的水花等等,并要求他们试着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务必确保安全,避免儿童直接接触热源或尖锐物品。
2、在讲解科学概念时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抽象事物。
3、鼓励孩子们大胆提问,并耐心解答疑惑,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